过年聚餐,与邻座亲友好久不见,春风拂面,彼此彼此,话题扯到了写字。
半年前知他开始临帖,他给我翻看手机中的篇章,没想到已写的这么好。字写好逢夸耀时,人也会变得谦虚,以前少有的。虽在书界之外,谈起书家轶事,一一道来,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被说的像自家人似的亲热。比他平时擅谈时事那会儿的兴致要高得多。看来,随年龄增长,人总会将兴致安放到最恰当的位置。
提到一次我也正好看到的短视频。说一人当众写“厚德载物”,把“厚”字写成了“后”,(字还是简体)。一阵哈哈之后,写字的人此时倒没什么好说的,可能此刻胃里的酒太多,也可能脑子里的水太多,我心想。倒是一旁看热闹的人不太厚道,虽说四字只写对了三个,干嘛一旁不吱声还好好好地吆喝,也有笑而不语的。
镜头晃去,见有好多旁观者,那谁,说你呢!
书者也有酒醒时,喝完采后终有冷场的一刻。旁边围观者散去后的表情哪藏得住。
书法演进到今日,无非是借摹写他人书写笔划与经验投射出自己有过或未曾有过的的情绪。
历史中的勤学苦练和现实中名利互逐,让书写者原本是个人的书写行为直接面对由文化转为是否具有商业价值的困惑。书写的行为象征了荣耀。于是,什么字熟便写什么,尽量减少笔划运行的迟疑与滞留。将单位时间内的价值炫为最大化。
书写者与围观者兴许彼此赞同或反感的都是相同的东西。字一写出,其实隔膜就来了。境界,也立见高下,他怎么能和我的想法一样?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种场景。
说了旁观者,还是得再说说书写者。因写的尽是些先贤名句,很难判定书写者肚里的墨水有多少。谅他写此句也不知多少遍了,怎么就写着写着,让人觉得肚里墨水稀拉了起来。倒不是说字写得好坏,平心而论,如此写出来的字言之凿凿,又意指常人难以企及的所谓人生哲理。旁观者也只得点头称是,那就先“载物”,“德”再随其“后”。围观不语的含笑中完成了对书写者本人的重新定义。
可真别小看了写字,汉字书写本身也有自尊。这种臂腕间的固定动作早早就绑定了道德文章。
盘中餐吃得差不多了,亲友晃着手机谈的眉飞色舞。我顺势建议是否也弄个公众号,每天晒晒自己的作业,以自己的年龄(已退休赋闲多年),加上职业(曾在大学文科任教)和经历(少小就因钢笔字好而推荐办墙报,还替老师新买的读物上签名),吸粉与励志兼顾,何乐不为?还有,他终日笔耕,什么字都写,也经常写,会有难写和不会写的字?也曾亲见他执大笔没说什么过谦之辞,也不环顾左右,便在没有设叠格子以示字距的宣纸上放笔。看的人哪还顾得喝彩。
你就写吧。那谁,说你呢!想我以后围观,见错也不言语。且看你如何收场?
聚餐的酒已喝完。趁热乎酒劲壮胆,也想找个案子铺纸练手,好想听听吆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