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art creates life艺术缔造生活
Notes札记
书写的狂欢

娱乐化已呈当今几乎所有艺文行业朝向生活的姿态。就算你板着面孔,乐也要娱一会儿你。      

互联网自媒体铺天盖地,让曾经显赫的公众媒体蒙羞。学术交流与讨论,常转换成了个人喜好的唠叨而变得无标准可讨论或无法讨论,甚至无须讨论。      

书法被描述为近似江湖丛林,门派众多的武功。你若说仅是写字,大家相安无事,但一提“书法”二字,便可挑逗起百般事端与不快。      

写字,以务实的载道行为,给如今书法一片开阔的空间。任何材质,书写方式,规模样式种种,几乎都被演进的风潮所浸染而在逐步变化。      

表面上看,不同年龄层几乎都认定书法标准的同一性,甚至,少年亦可老成,亦可写成面嫩书老的样子。      

实际上,不同年龄层学书者们的兴趣繁杂,学得楷模便会觉得无趣,标准的认定本是在圈内寻求共识,诸如“写得真好”这种难以意会细分的笼统口头禅会遮掩表态的质量,也算是标准定义的一种。      

人们在各自通畅的信息茧房里,更愿意以千姿百态的交流话语将自定义的标准填入其中。于是,有了一味张狂,有了如琢如磨,也有了我行我素等等。这既是书界面对标准评价的回应,更反映出社会文化对冲的真实状态。      

如今的书写,已纳入到了每年每月不断翻新的展示与出版计划之中,有活力的书写也已成为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自编的教学视频中,好多热心指导者过度拆解笔划进行看似精微的解读,有些像是梨园中师傅见弟子一阵水袖甩去,却能指出左手兰花指少抬了半寸,没人能看得出来——精准啊。      

也有人坚称,碑刻变刀为笔,失真不少,便劝学书者从碑刻拓片入门宜慎。诚然,毫锋吸墨足,故笔画可由急缓轻沉自显出涨墨与飞白。以碑刻帖只留其形,墨色存于意象。想起古时无音韵录存,只载得古谱。难道今人依从未耳闻的古谱演奏就不可以还原余音绕梁的原韵?      

春夏秋冬中的浅唱转为激越乃至愤懑,今日在程式化模块中被反复描摹只剩下二维的笔划间架。如今连智能机器人都在摹仿人类细微表情,以获取与人类交流的资格。毫无个性的书写,只能让机器人判断出白纸黑字的书写符号仅仅是一种可以被编程输出一板一眼的技术性运行痕迹。      

日日临帖,任古贤精神照拂,书写本是一种快意附着身心的肢体行为。如今哪怕是临帖(被动地书写)也可获得承续经典书法的充足理由。      

几年前,在博物馆参观名人书札展,看巴金先生的字迹,一时分不清是写字还是书法,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然率性书写裹挟着情感在狂欢,让巴老的文思与文品为之流畅无比。      

白石先生曾言:“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固能超越千古”。我记得他说的是写字。